相信每位球友都希望能穩定地擊出一個又一個既直且遠的球,先撇開揮桿動作的好壞不說(因其牽涉個人的年齡、球齡、身體結構、力量和速度等等複雜的因素),球桿本身必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除了最基本的長度(Club Length)、桿底角度(Lie Angle) 和握把大小(Grip Size)要因應各人身體特性作調較外,怎樣才能稱得上是一支適合自己的“好” 球桿? 而影響一支球桿的表現佔最大比重又是哪一個部份呢? 沒錯,答案就是“桿身”(Shaft)。
事實上,一支球桿的表現的好壞,有70%是取決於桿身,25%取決於桿頭,餘下是的5%取決於握把 (註: 以上百分比只是用質量作基礎指標,並未涉及例如揮桿重量(SwingWeight)的調較),所以桿身可以說是一支球桿的引擎所在,當不同的桿身配置在同一個桿頭上,所產生的變化都會有所不同,換句話說其表現亦可大相逕庭。更重要的是,當大家在不斷地進行揮桿練習,會不自覺地建立了一套屬於自己的揮捍動作和習慣性,明顯地,一般在市場上售價的原裝批量生產的球桿,其質量和兼容性是絕對不能有效地配合每個人都略帶不同的揮桿特質。
然而最不值的是,大部份的球友們,在沒有真正專業的意見指引下,很容易會錯誤地選擇了一些根本不適合自己水平和揮桿特質的球桿或當球桿本身在設計上的特點並未能被完全發揮時,我們很容易便會盲目地去更改自己的動作去“遷就”球桿,甚至受不同球桿品牌的廣告內容所影響,以致事倍供半,白白浪費了金錢和時間。
總括而言,在挑選一支適合閣下的桿身時,以下的五個範疇是值得大家去留意的:
1) 桿身節點 (Shaft Kick Point)
高節點(High Kick Point)的桿身,能抑制球被擊出後的起飛角度(Launch angle),因而會產生較低的飛行彈導,而通常球在著地後的滾動會較多。相反地,低節點((Low Kick Point)桿身能產生較高的飛行彈導,由於停留在空中的時間(Air Time)較長,球在著地後的滾動也會較小。
2) 桿身重量 (Shaft Weight)
在市場上常見的桿身,其重量大致由35克至110克。(註:一般原裝OEM發球桿桿身重量大約由45克至65克左右) 一般而言,揮捍速度比較高和身體轉動較快的球友,應選擇較重的桿身,此有助穩定節奏。相反地,揮捍速度比較低和身體轉動較慢的,應選擇較輕量的桿身來增加揮頭速度(Club Head Speed) ,有助增加距離。
3) 桿身扭力 (Shaft Torque)
扭力之度數(Degree)是用數目字來標示,其數值之大小則反映桿身扭動之情況。高速力量型球手應選用此數值較小(ard 2.2 - 2.5)的桿身,因當桿頭和高球撞擊時的扭動較小,相對的力量轉移(Power Transfer)便能更有效地提高,其擊出的球的方向亦比較穩定和一致,但容錯度會相對較低(Forgivingness)。換句話說,當桿身扭力數值越大(ard 3.5 - 4.5),代表其容錯度相對較高,較適合揮捍速度較低的球手。
4) 桿身硬度 (Shaft Stiffness)
大部份球友都會以依據球桿上標籤,例如L/A/R/S/X 等等來分辨,但在沒有客觀標準的情況下,往往令人覺得加抽象難明。正確來說,桿身硬度是應以CPM (Cycles Per Minute) 來作量度單位 ,其數值越高(250或以上)代表桿身偏硬,數字越低(230或以下)代表桿身偏柔軟。由於桿身硬度是最直接影響擊球質量的因素之一,所以挑選適當硬度之桿身是十分重要,其主要考慮的條件是球手的揮頭速度。事實上,在市場上兩支同樣標籤著STIFF FLEX但來自不同品牌的球桿,其CPM讀數可相差5 – 10% , 這就正正是大家在決定選擇那種桿身硬度時經常感到困惑的背後原因。
PING G-15 日版45.5"S flex CPM 244.29 |
TaylorMade R9 日版, 45.5" S flex CPM 231.12 |
5) 脊線校準 (Shaft Spine Matching)
無論是碳纖或鋼管桿身,在製造過程中會產生一條從桿身頂端伸延至底部的接合線,稱為“脊線” ,而脊線是整支桿身最硬的位置。在正式裝嵌每支球桿之前,造桿師會用儀器,模仿球手啟動揮桿時的情況, (見下圖)
未有對準脊線的桿身,揮桿時桿頭會呈打圈運動 |
有脊線對準的桿身, 揮桿時桿頭只作上下直線擺動 |